負能量的療癒系創作 加零Kelvin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tls 2022-07-06 18:52:19 +08:00
parent d48226f6c2
commit 900784b3d4
1 changed files with 126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26 @@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oolsYEP</title>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link rel="icon" type="image/image/icons/png" sizes="16x16" href="/image/icons/favicon-16x16.png">
</head>
<body>
<div style="max-width:48em; margin:auto">
<pre class=""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hite-space: pre-wrap;">
<strong><a href="https://toolsyep.com/en/webpage-to-plain-text/">HOME</a></strong>
Original page: 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14746
-------------------
第364期
首頁
第364期
負能量的療癒系創作 加零Kelvin
負能量的療癒系創作 加零KELVIN
「我腦中的想法不能只有我知道。」2015年開設介紹Vocaloid的YouTube頻道加零去年開始經營圖文創作。以橘黃色調為主的圖畫時而苦中作樂的生活嘲諷時而沉抑細膩的心情描繪畫中總是微笑的小女孩到底在傳達什麼故事呢
負能量的療癒系創作 加零KELVIN
記者 施宇蓁 報導  2021/05/30
拿出名片自我介紹的加零名片中一邊是黑髮黑眼的YouTube頻道形象另一邊則是黃色頭髮的圖文創作形象兩張圖雖呈現不同樣貌卻也同時是眼前靦腆微笑的短髮女生。
加零名片上的不同形象表現。(圖片來源/施宇蓁攝)
想推廣VOCALOID而開始的頻道
加零從2015年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主要內容介紹與Vocaloid相關的內容。Vocaloid台灣簡稱V家是電子歌聲合成軟體其中最知名的為2007年發行的初音未來歌聲軟體。日本有許多音樂創作者會利用V家去唱他們寫的曲子再上傳至網路平台是日本流行音樂文化中極具特色的次文化也孕育許多知名音樂創作者如日本知名流行歌手米津玄師就是以此發跡。V家是2007年初開始在台灣風行曲風受到當時國高中生的喜愛加零也是在這股風潮中於2009年與V家結下不解之緣。
最初只是簡單的歌曲與創作者介紹到現在會專門介紹一首歌曲背後的故事內涵以及整理V家圈內的大事件充分感受到加零對V家的熱忱。影片內容以旁白講述搭配自製動畫豐富的資料量和淺顯的介紹讓她在台灣V家同好中頗具知名度。影片中以粉絲的身分談論V家潮流加零期待自己的頻道除了能找到同好外也能爲想了解V家的門外漢打開一扇大門。
由YouTube打開知名度加零曾想過要當作職業但是考慮到V家在台灣終究小眾再加上頻道以介紹別人的創作為主於是就本著推廣的心情繼續製作影片了。「我是因為喜歡這個文化才做這一塊所以才會和大家分享這個文化的故事。」
 
從YOUTUBER到開啟圖文創作之路
2018年加零先以《加零他正站在電線桿下》的名稱開設Facebook粉絲專頁放一些圖文創作後來在2019年以相同名稱創辦Instagram帳號正式經營圖文相關的內容。契機源自隨著頻道成長產生的自我質疑隨著觀看數越來越高加零不禁思考是否為了回應觀眾而變得「公眾」一點而這些壓力漸漸讓她不快樂。「就是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但應該要做出一點改變。」另闢圖文創作之路像是企圖找回安全感與信心嘗試為原本的停滯灌入活水。
「加零他正站在電線桿下做些大家都會做的事情。」打開手機加零念著Instagram帳號的簡介「我日常發生的蠢事或是心情筆錄其實就是大家平常會做的事情。」以溫暖橘黃色為主色調內容卻不完全是正向快樂的加零笑說她很喜歡這樣的反差感。不管是描述日常生活的內容或是複雜的心情紀錄或議題探討亮面或陰影的橘黃色襯著畫面中總是掛著笑容面對一切的小女孩溫暖中卻略帶苦澀的滋味是加零圖文中獨具的風格。
不論是迷糊導致的生活蠢事,還是心情中比較消極的想法,加零希望傳達給讀者:如果你也會這樣,那你並不孤單。「我有時候會遇到別人說要開朗一點,但又會覺得那是不是會形成另外一種壓力。適當的負面,或是把負面的東西用比較搞笑的方式引導出來,或許是一種方法。」負面也好,消極也罷,不要害怕負能量,要學會和它好好相處。
加零總是用搞笑的方式面對日常迷糊。圖片來源Facebook
刻意的留白
維持約一頁到兩頁的創作內容,或是偶爾會有的長篇,圖文中的文字都不多,有時看完會不太確定加零想傳達什麼,但腦中卻總會浮出一些思緒或情感,觸發沉默。「因為有時候那個感覺很難講,或是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有時候把話講得太清楚,會變成有唯一解答的樣子。」刻意的留白是加零喜歡的表現方法,尤其用於探討議題的內容,略顯隱晦的描寫,帶給讀者更多聯想和思考的空間。
『應該會很痛吧?』今年五月,加零畫下一篇小女孩趴伏在樓層邊緣往下看的圖,只有一句話的畫面背後,埋入了香港反送中的議題。「第一就是每個人從高處往下看都會這麼想,再來就是當時反送中有流出很多被自殺的影片,之後我看到高樓的時候也會這麼想,那些人當時應該也很痛吧。」
與反送中有關的創作。圖片來源Facebook
除了議題導向的內容,加零的長篇故事,也常常帶有深意。《沒有吃到晚餐的雅軒》講述出門前習慣留盞燈的外宿女子,在超市採買完回家時,發現房間卻是暗的。故事最後停在暗暗的房間,沒有下一頁的內容,卻讓人沒來由的一陣心悸。「這篇故事不會說死,看過社會新聞後可能會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這個人最後還是沒有吃到晚餐,為什麼呢?」加零在大學求學中聽聞許多外宿女生的故事,有人遇上水電工騷擾而緊急搬家;為了保險,有人會在門口放雙男鞋。《沒有吃到晚餐的雅軒》記錄的是女子獨居在外的害怕心情,更是因為這份害怕,源自於真實社會。
 
都是加零
有人是從YouTube頻道開始認識加零也有人是從Instagram開始追蹤加零感覺自己使用不同社群平台時似乎會不知不覺地展現出自己的不同面貌而從不同平台認識加零的粉絲就會自然對她有不同印象。「頻道的形象就比較彬彬有禮圖文就放飛自我了一點從頻道來的粉絲似乎就蠻多被嚇到的。」對此加零覺得很有趣因為不管是從哪認識的她都是同一個人。「不論是YouTuber的我也好還是圖文的我也好就是希望兩邊的自己都能好好相處。叫加零的人很多再多兩個也沒關係。」
拿出自製的角色面具,加零說圖文裡總是笑笑的小女孩,有如自己苦中作樂的縮影。面對現實中的繁雜,偶爾放空、微笑,撐過之後,再以畫作紀錄;這份紀錄也是提醒未來的自己,不是第一次碰到難過的事,之前也撐過去了,所以不要過分焦慮於眼前的紛亂。「那個笑臉好像講盡了一切,就好像它講了很多故事,但你也可以說它什麼都沒在想。」小女孩的笑臉也是圖文中她最喜歡的地方。
加零和她自製的面具。(圖片來源/施宇蓁攝)
再去電線桿下找妳吧
喜歡觀看都會景色的加零把許多日常的元素加進創作中從菜市場的塑膠袋到機車手把套她將這些都畫進背景中。而Facebook粉專與Instagram帳號名稱《加零他正站在電線桿下》更是映照出加零對於都會的情感。「當你看到一根電線桿你會去注意它後面的景象我很喜歡後面景色和電線桿混在一起的風景。」作品中加入這些日常元素就會多一份熟悉的親近感加零筆下的小故事便更貼近每一個生活在台灣的讀者引動共鳴和迴響。誠如圖文創作中傳達的信念一份同理與陪伴的心情不要擔心或害怕負面的心情因為大家都會有難過的時候你並不孤單。
互相道別後,加零的身影慢慢融入傍晚熙來攘往的街道,橙橘色的夕陽把一切都變得柔亮,卻也讓陰影更加深邃,落在每一個街角。
關鍵字圖文作家、加零他正站在電線桿下、Vocaloid、負能量、加零
縮圖來源:加零提供
記者 施宇蓁
喜歡畫畫喜歡想東想西
編輯 劉凡瑜
需要配備一隻避雷針。
記者 施宇蓁
編輯 劉凡瑜
喀報
金喀獎得獎特刊
第十屆金喀獎 第九屆金喀獎 第八屆金喀獎
第七屆金喀獎 第五屆金喀獎 第六屆金喀獎
第四屆金喀獎 第三屆金喀獎 第二屆金喀獎
第一屆金喀獎
喀報
喀報客家週專題
梅竹賽
喀報辛丑梅竹特刊 喀報己亥梅竹特刊
喀報戊戌梅竹特刊 喀報丁酉梅竹特刊
喀報丙申梅竹特刊 喀報乙未梅竹特刊
喀報梅竹停賽特刊 喀報壬辰梅竹特刊
喀報辛卯梅竹特刊 喀報庚寅梅竹特刊
喀報已丑梅竹特刊 喀報戌子梅竹特刊
實習記者特刊
2019
第364期
所有期別
1進口車萬萬「稅」
社會議題 林禹丞
2蔬食新風潮 吃素潮不潮
文化現象 鄭惠心 施奕如
3「原」夢路上 偏鄉原住民教育
社會議題 楊竣筑
4新興飲食趨勢 素在必行
本期專題 施奕如 鄭惠心
5古著大解密一起踏入古著圈
文化現象 白茹伊 王姵淇
本期為364期共有6組專題、7篇社會議題以及1篇科技新知。本期頭題為施奕如與鄭惠心的專題《新興飲食趨勢 素在必行》探討近年來興起的蔬食風潮文章資訊豐富有趣影音新聞訪問了研究素食料理的YouTuber、部落客以及營養保健專家透過多元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蔬食」介紹給大家
總編輯 邱靖雯
記者群
關於喀報
粉絲專頁
聯絡我們
2007-2022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期別
全部文章
本期專題
社會議題
科技新知
文化現象
人物特寫
影音新聞
藝文評論
記者群
關於喀報
粉絲專頁
聯絡我們
2007-2022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
Text-only page created by https://toolsyep.com ©2022 ToolsYEP</pre>
</body>
</html>